您当前的位置 : 承德长安网 >>文艺舞台

承德建了一个“新塞罕坝”

来源:和合承德网         2022-11-16 15:43

合作造林共享收益化解林牧矛盾 防风固沙涵养水源百姓致富“一举三得”

图为丰宁满族自治县千松坝林场二道河子项目区。张连国 摄

和合承德网讯(记者袁雪梅、关鹏玉,通讯员张志强)11月14日,寒风阵阵,丰宁满族自治县千松坝林场护林员于喜裹紧大衣,沿着沙坨子村前梁一路向前,眼睛紧盯着林子。在他看来,这里的每一棵树都是宝贝,容不得半点马虎。的确如此。一个不到60人的林场,23年间在生态脆弱的丰宁坝上和接坝地区的3711平方公里范围内建成116万亩森林,相当于建了一个“新塞罕坝”。它处于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和首都生态支撑区的核心区,在为首都阻挡风沙的同时,还为京津涵养了一座“绿色水塔”。

1999年,为了治理坝上严重沙化对京津环境造成的危害,“再造三个塞罕坝林场项目”正式启动。地处北京正北方、离首都直线距离180公里的千松坝林场就是其中之一。

与塞罕坝机械林场利用坝上荒无人烟的国有划拨土地造林不同,千松坝林场是在市场体制下利用村集体提供的宜林荒山及退化草场造林,项目区内实行舍饲圈养,严禁放牧。此举让当时以牧业为主的村民收入锐减,林牧矛盾骤然出现。

位于坝头的二道河子村村民意见最大。20世纪90年代,这个被称为“万只羊村”的大部分村民靠养羊为生。村民于永河家养了50只羊,年收入过万元,突然实施的禁牧政策让他心生怨气。

为化解矛盾,更为了带动村民主动参与营林管护,提高林木成活率,千松坝林场实施了一系列举措:禁牧损失栽树来补,村民种树可以挣钱,林木收益按比例分成,实施林草间作为牧民舍饲圈养提供牧草……

于永河和妻子参与到种树当中,每人每天150元。有了收入,夫妻二人的心气渐渐顺了。卖羊种树成了越来越多村民的选择。2004年,于永河在村里第一个办起了农家院,当年收入近万元。村民们纷纷效仿,吃起了“旅游饭”。现在,于永河家每年收入10余万元。

而这,只是当地百姓主动植“绿”、靠“绿”致富的一个缩影。千松坝林场副场长何树臣算过一笔账:“林场通过发动当地村民参与合作造林,惠及9个乡镇、72个行政村约8万人。 截至目前,造林工程已带动农民直接增收累计超过2亿元。”不仅如此,千松坝林场项目区天然径流量增加131万立方米,使得滦河、潮河每年为京津地区输送优质水源22亿立方米,肩负起为京津涵养水源的历史重任。

卫星云图上,塞罕坝机械林场像一只展开双翅的雄鹰,千松坝林场则如同一条东西100多公里、南北30多公里的珍珠项链,一起“环抱”北京,成为阻挡风沙入侵首都的最后一道屏障。


关键词:责任编辑:秦浩淼
主管单位:中共承德市委政法委员会 备案序号:冀ICP备17008674号-2 冀公网安备 130802020006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