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雁龄
认识庞余亮是在电视上,他作为第八届鲁迅文学奖散文杂文奖获奖作家代表上台发言:“文学根植于生活,必将结出神奇的果实。”
庞余亮是江苏兴化人,著有散文集《小先生》《小虫子》等、儿童文学作品《小不点的大象课》《神童左右左》等,部分作品还被译介到海外。他16岁考入扬州师范学院,毕业后成为一名教师,从此扎根农村,忍受寂寞,将青春和最好的年华奉献给乡村教育,一干就是15年……因为年龄小、个子小,体重只有44公斤,他被家长和孩子们称为小先生。
散文集《小先生》是庞余亮当“小先生”那些年的所思所感,篇幅都不长,却是令人感到温暖的文字,清新细腻,地气盈盈。这本书获得第八届鲁迅文学奖散文杂文奖。
说到散文,我对它一直是极为尊重的,尊重到订阅的期刊攒了好多本,都还没有认真阅读。这种尊重,我理解为正式和正经,必须端端正正捧起书本去看,而不能像阅读其他书籍那样随便看。更像是面对一种美食,明明很想吃,却又舍不得吃,于是留啊留,最终不知道怎么下嘴。如此一来,散文于我,始终也是神秘的、模糊的。
庞余亮老师认为“形散神不散”的支撑就是结构,谁说不到2000字的散文没有意义?豹子有豹子的敏捷,乌龟有乌龟的耐力。只有写出来,无谓长短。
我恍然大悟。我喜欢汪曾祺先生的散文,短小精悍,慢煮生活,简单纯粹。看时捧腹过,惊奇过,还真没有认真研究过文章的结构。庞余亮老师却能把《葡萄月令》拆解成“五角星”!
庞余亮老师爱读书,有一间不大却堆满书的书房,原木色、一通到顶的书架,每个格子竖放、横放的全是书,书桌上除了电脑,也还是书。他看自己喜欢的书,把喜欢的作家“吃”下去。他在书中寻找散文于生活的意义,通过阅读和消化,让寻找变得清醒,让语言变得有“腔调”,让笔触变得更湿润,让文字变得有温度。他用看似简单,却充满哲学的字句,展现生活中的美。他注入自己的情感,让文本真实而丰满。
我听过一些名家的写作课,庞余亮老师最没有架子,随和、健谈,平易近人。我想,不仅因为他是“小先生”,写过儿童文学,有一颗童心,更重要的是,他把文学视为自己的房间,视为自己的月光。心中有光,那就有爱,是温暖的。他认真生活,不去掩饰,自会真诚对待每一个人。
在他的笔下,没有诉苦,只有孩子们天真烂漫、富有朝气的笑颜,校园里的花草树木,就连泥操场都散发着香气,那炒粉丝的味道钻进我的鼻孔,至今不能散去。一篇篇充满乡土气息的小品文,意外将我的记忆带到从前。
我回到了我的童年。
许多年过去,我的记忆变得残缺不全,成为零散的碎片,但是我重新触摸到了情感,是真实的有血有肉的,珍贵的生活素材。有“小先生”笔下的金兔子,有飞呀飞的纸飞机,有跳大绳踢毽子跳房子,也有开满花的泡桐树。我也想起来,自己也曾是学校里的“编外学生”,而我记忆中的“风琴”由远及近,愈来愈清晰。
“文学根植于生活,必将结出神奇的果实”。庞余亮老师用他书房里的月亮照亮了我,我像是从他那里采撷到火种,将自己的房间点亮,从此以后,一切将变得不同。
(作者单位:秦皇岛市公安局海港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