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法制报记者 王絮冬 通讯员 祁欣宇
“没想到,在家门口就能解决矛盾纠纷!法官们连口水都没喝,中午饿着肚子给我们调解,这么快就把我们的问题解决了,真是太感谢了!”3月30日,家住隆化县安州街道兴化社区的李大爷激动不已。
2022年以来,隆化县人民法院把“一村(社区、学校)一法官”“三个一”工作机制作为深植“乡土中国”的司法便民利民创新举措,积极打造了“一公里诉讼服务圈”,全力推动人民法院工作力量在基层、为民服务在基层、解决问题在基层,展示了人民法院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承德模式。截至目前,该院依托“三个一”工作机制,诉前诉中调解案件3637件,调解成功2230件,调解成功率达61.31%,精准实现了一公里内解决诉讼需求,案件数量降下来、审判质效提上去的目标。
延伸司法触角,注入基层社会治理“源头活水”
2月1日至3日,隆化法院为进一步发挥“三个一”工作机制优势,促进便民法治服务深入开展,专门深入乡村(社区)举办了“民法典小课堂”普法宣传活动。苔山镇二道营村的村干部看着村民们听得兴致盎然,欣喜地表示:“以前有的普法课村民听得吃力费劲,达不到很好的效果,这种举例子、讲故事的方式不枯燥、感受深、触动大,值得点赞!”
将司法为民触角向基层延伸,是人民法庭工作的应有之义。隆化法院以人民法庭为依托、“三个一”工作机制为引领,综合考量案件数量、区域面积、人口分布、交通条件、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等因素,采取了“增加、改进、调整”多种方式优化布局,在社区、乡镇一级设立法官工作站21个,在行政村设立法官工作室357个,在做到不片面追求数量的同时,切实解决了服务半径过大、群众诉讼不便、法庭功能弱化等问题,与时俱进地优化了法官工作站、室布局,实现了一公里内满足群众诉讼解纷需求,为基层社会治理注入“源头活水”。
发挥服务本质,释放根植人民群众“司法动能”
“我们在家沟通了那么久都没解决,没想到你们调解这一回就把我们家的问题解决了。”汤头沟镇的村民王某对特邀调解员庞自强竖起了大拇指,感谢他解决了自己和丈夫之间的矛盾。
隆化法院为实现在家门口“评理断案”,创新构建了“3+N”模式,即基层法庭庭长、员额法官(法官助理)、特邀调解员+灵活吸纳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村干部等力量,吸纳村“两委”干部、五老乡贤、家族尊长等397名,积极组建了特邀调解员兼网格员队伍,把化解矛盾纠纷的阵地前移,通过拉家常、讲道理,用百姓的话讲百姓的理,经特邀调解员的初步调解、包联法官的深入调解,来解开矛盾双方心里的“小疙瘩”,从而达到了“人在门口走、事在家中办”的良好社会效果,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三个一”工作机制实行以来,依托人民法院调解平台诉前调解纠纷2041件,已调解成功 1011 件,共办理涉农纠纷279件,简易程序适用率100%,办案周期同比缩短了8.6天。
创新便民机制,健全多元化解纠纷“诉调对接”
“各单位继续通力配合,扩大多元解纷的范围,以此不断地满足群众多层次、多途径、多样化以及高效率的司法服务需求。”2月27日,隆化法院专门邀请8个多元解纷合作单位的相关负责同志,召开“总对总”在线多元解纷工作座谈会,征求他们对如何推进多部门参与、横向联动的多元解纷格局,以及通过在线调解平台实现对接和力量整合等方面的意见建议,各单位也就如何开展多元解纷工作参与基层治理,分享了各自的做法和成功经验。
隆化法官工作室坚持全面对接乡镇综治中心、派出所、司法所等单位,努力打造出“党委领导、政府支持、多方参与、调解优先”的多元解纷模式。按照“三亮两公开”工作方式(亮身份、亮职责、亮服务,公开名册信息、公开便民电话),法官工作室在建设上实现了“八个统一”(规划设置、规章制度、工作纪律、外观标识、司法公开、便民联系、工作台账、服务标准),切实达到了人民群众、特邀调解员、法官三维联通、信息互畅,构筑了听民意、解民忧的“连心桥”。为了更明确法官工作室的职责清单,工作室法官做到了“三个必到”:村(社区、学校)重要涉法需求必到、突发事件发生必到、较大纠纷化解必到,群众有了法律困惑就能第一时间联系到法官。此外,通过“法官赶集”、巡回审判、假日法庭等便民诉讼服务,让法官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形成了“法官走出法庭、沉入基层、服务到家”的工作格局。